网站主办:雅安科技馆 正在获取时间...
毒蝇伞是很明显的大型蕈类 文章类型:科普常识 发布时间:2018-06-20

        毒蝇伞(学名:Ama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毒蝇蕈,英文俗称fly agaric或fly Amanita,是一种含有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鹅膏菌属之一。

  简介

  毒蝇伞(学名:Ama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蛤蟆菌,英文俗称fly agaric或fly Amanita,是一种含有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鹅膏菌属之一。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并且也无意间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里与松树等植物共生,现在成为全球性的物种。毒蝇伞和落叶型植物和结球果的植物形成菌根。为典型的毒菇,有一个大的白色菌褶、白色斑点,通常是深红色的菇类,是最广为认识的蕈类,并且在大众文化中广泛出现。各种有不同颜色蕈伞的亚种,到今天已经被辨认出来,包含棕色的regalis(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黄橘色的flavivolata、guessowii和formosa、以及略带桃色的persicina。遗传学研究成果在2006年和2008年出版,显示各种精密描绘的支序,可能表示出上述为分开的物种。

  纵使人们普遍认知到毒蝇伞有毒性,但是,因为此菇类而致死的案例是极端少见的,并且在使用大量水煮熟过后,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食材。然而,现今毒蝇伞主要着名在于它的幻觉毒性,其精神刺激作用的成分则是一种化合物,蝇蕈素(muscimol)。此毒素被西伯利亚地区居民用来作为引起幻觉和感到灵魂出窍的药物,并且在他们的文化上有宗教的重大意涵。在使用这种菇类于传统用途这件事情上,曾经有很多的推测,认为这个菇类的毒素在横跨整个西伯利亚都有使用在引起幻觉上面,但是这些传说太久远,并无法得到完整的考证。美国银行业者和业余行为真菌学家罗伯特·高登·华生提出,毒蝇伞事实上是在印度宗教经典《梨俱吠陀》所提到的苏摩酒;纵使这个理论被人类学家所驳斥,在1968年第1次出版这个理论时得到普遍的认同。

  在英文里面,毒蝇伞的英文俗名可能被认为是来自于欧洲将这种菇使用于杀虫剂,喷洒在牛奶里面[1] 。这种杀虫剂的成分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鹅膏菌氨酸。另外一个替代的来源被提出来,表示字首“fly-”不只同样表示昆虫,并且表示吃进毒蝇伞后会导致精神错乱。这是基于中世纪的迷信,认为苍蝇如果进入一个人的头,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


特征1

  毒蝇伞为很明显的大型蕈类,生长的地方常见到为数众多的族群,并且通常在所有成长的阶段可找到担子果群。毒蝇伞的植物部分从土里冒出来时很像一颗白色的蛋,被外菌膜的白色瘤状物质所覆盖。如果在这个阶段进行解剖,会在膜下面发现到有特色的淡黄色表皮层,很容易识别。当毒蝇伞成长时,红色蕈伞会破坏外菌膜而露出来,而上面的瘤则变得比较少;这些瘤不会改变大小,但是会和延展表皮层面积有关联。蕈伞则从球状变成半球状,最后变成扁平状,成熟后变得平坦。完全成长后,明亮的红色蕈伞通常直径大约8-20厘米(3-8英寸),纵使更大的蕈伞时有所闻。红色蕈伞在下雨和较老的阶段会退色。从地面冒出来之后,蕈伞会被众多小型白色到黄色的金字塔型瘤状物质所覆盖。这些瘤是从外菌膜(在毒蝇伞未成熟前包住整个菇体)所残存的。自由下垂的蕈褶呈现白色,孢印也是同样的颜色。卵圆形的孢子测量后有9-13 x 6.5-9微米大,并且没有淀粉质,这表示说,用碘(Melzer试剂)染色后不会变成蓝色。蕈柄为白色,5-20厘米(2-8英寸)高,1-2厘米(0.4-0.8英寸)宽,有典型大型菇类的微脆,纤维状组织。底层为球状外被,支持着外菌膜,成长后残存2到4个明显的环状组织或丝膜。在底部外菌膜残留物和蕈褶之间残留着菌膜(在成长阶段覆盖在蕈褶上面),构成环状构造。环状构造会随着年龄变宽且不结实。除了有轻微的土质气味之外,没有其他的气味。

  纵使在外观上面非常有特色,毒蝇伞还是会和其他在美洲,黄色到红色色调的物种搞混掉,像是蜜环菌、和可食用的Amanita basii(和欧洲橙盖鹅膏菌相似的墨西哥物种)。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毒物控制中心,察觉到橙盖鹅膏菌的另一个常见名称是“amarill”-和上述墨西哥的物种称呼相同,正好和西班牙文对“黄色”的称呼不同。橙盖鹅膏菌最着名的就是全部是黄红色的蕈伞,比起毒蝇伞来说,缺少大量的白色瘤状斑点。此外,在蕈柄、蕈褶和蕈环是亮黄色的,不是白色。最后,橙盖鹅膏菌的外被为一个明显的白色袋状组织,而不会破坏成疤痕。在澳洲,被引进的毒蝇伞会和原生的,会和桉属植物共生的朱红色菇类Amanita xanthocephala给搞混掉。后者通常缺少毒蝇伞的白色瘤状组织,并且不具有菌环。

 分布和栖息地

  毒蝇伞是全球性的物种,原来是生长在松树和落叶性的树林中,横跨北半球温带和极地气候的地区,包含温带高海拔地区,像是兴都库什山、地中海地区和中美洲。一份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报告指出,毒蝇伞的祖先族群于第三纪,在西伯利亚-白令陆桥区域,并且向外扩展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虽然一般是在秋季出菇,但是依照各地气候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北美洲出菇季节是从夏季到秋季,太平洋沿岸则是从秋季到初冬。在这些相似的地点通常会发现到另一种蕈类网纹牛肝菌,并且常以仙女环的方式出现。经由松树幼苗的运送,毒蝇菇广泛散步到南半球,包含澳洲、新西兰、南非和南美洲

  毒蝇伞以外生菌根的方式,与多种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包含松树、云杉、杉木、桦树和西洋杉。通常见于引进的树木下,并且在新西兰、澳洲塔斯马尼亚州和维多利亚州被认为是真菌型式的杂草,和南山毛榉形成新的关连性。毒蝇伞也侵入澳洲原生雨林,能排挤当地原生的物种。此外,最近在澳洲新南威尔士的麦觉理港附近所出现的报告显示,毒蝇伞出现有往澳洲北部扩展的情形。纵使毒蝇伞并没有扩展到澳洲的桉属植物,不过仍然在葡萄牙有和桉属植物发生关联。


毒性

  毒蝇伞的毒性发作通常发生在吃下它的儿童或是成年人,并会导致幻觉。偶尔,未成熟的扣子体也会被当成可食用的马勃而误食。此外,在一场大雨之后,白色的斑点就会消失,变得和食用菇类橙盖鹅膏菌相似。

  毒蝇伞包含了一些生物的有效成分,至少有两种,蝇蕈素(muscimol)和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是已知的精神刺激物质。在成人当中,其毒性剂量为6毫克的蝇蕈素和30-60毫克鹅膏蕈氨酸,这是在大量采集毒蝇伞之后所测得的典型剂量。然而,每朵菇所含有的化学化合物比率会随着地区或季节而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对于每朵菇的剂量情形有所混淆和争议。报告指出,春季和夏季的毒蝇伞比起秋季的含有高达10倍的蝇蕈素和鹅膏蕈氨酸。

  致命剂量经计算后,大约为15朵。而毒蝇伞的致死案例,在历史上的期刊文章和新闻报道中被报道;然而,现在的医学治疗,使得毒蝇伞致死的结果变得微乎其微。许多早期的书籍将毒蝇伞错误地列成是会致死的菇类,导致出现了一想像:毒蝇伞的毒性,比实际上的还要强,但并非如此。北美真菌学会说明,在过去100年来,并没有可靠的文件说明致死率。大多数的蕈类毒性致死案件(90%或更多),主要是吃下微绿色到微黄色的毒鹅膏或是多种白色系列的鹅膏菌属蕈类之一,例如鳞柄鹅膏。

  毒蝇伞的毒性有效成分属于水溶性,只要将毒蝇伞加水煮沸,并且把煮过的水丢弃,就可以部份解毒。然而,把毒蝇伞干燥,会增加毒性,因为干燥会导致促进鹅膏蕈氨酸转换成更具毒性的蝇蕈素。根据一些资料来源,一旦解毒之后,毒蝇伞就会变得更可以食用。

药理学

  发现于1869年的蝇蕈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毒蝇伞里面有迷幻效果的药剂。蝇蕈素结合到蝇蕈素乙酰胆碱受器,导致神经的兴奋,并支持着这些受器。然而,当我们比较其他的有毒真菌时,毒蝇伞的等级是很低的,像是变红丝盖伞(Inocybe erubescens),或小型的白色杯伞属物种,如变色杯伞(Clitocybe dealbata)和环带杯伞(Clitocybe rivulosa)都比毒蝇伞毒,而且毒蝇伞毒性实在是太微不足道,因此在中毒的症候上并不扮演一个角色。

 症状

  毒蝇伞为人所知的,是对于吃进去后的影响有不可预测性。根据栖息地和每种体重的大量摄取结果,症状可以是有变化的,从恶心、痉挛,到倦睡、胆碱激素危机类症状(低血压、流汗与唾液过多分泌)、视觉和听觉的扭曲、情绪改变、兴奋、弛缓、协调失能和眩晕都有。

 治疗

  如果碰上疑似的中毒症状,药物治疗方式应可以被找到。早期的治疗由胃消毒药剂组成。如果从吸收到被治疗的时间小于4小时,活性碳是适合的药剂。如果病人在摄取后1小时以内症状就存在,灌胃治疗可以被采用。和吐根糖浆一起引导呕吐,在任何中毒状况下,不再被推荐。

  在没有解毒剂之下,支持性疗法变成主要针对中毒的长远治疗法。

版权信息:Copyright 2018 雅安科技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交通信息:可乘坐1路、10路、14路到万达广场下;5路、8路、11路到天梯路口下。 备案编号:蜀ICP备05028077号 技术支持:雅安亿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供全程设计开发和技术支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